最近有一些圈内的好友给笔者介绍了一些垂直细分的精英社群,笔者在准备前往调查拜访之前按照惯例去网上收集这些社群的资料,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网上能查找到信息其实不算很多,实在难以想象这是友人口中所说的,规模很大的很牛X的社群,这不禁引起了笔者的好奇。
那些依托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所谓社群,尤其是能被称为办得好的社群,却并不一定都是像我们通常拿来举例子的黑马会、罗辑思维的社群那样,宣传得很广,让普罗大众们都知道。精英社群其实还是一个比较小众的社群,这大概也是精英社群的共同特点吧,不禁让外人觉得他们就是在闷声发大财呢。
都说圈子决定未来,所以其实真正的社群并不是指那一个微信群,而是这个群里的人群所组建成的有互动的圈子。
MBA微圈就很明显是一个这样的社群组织,它致力于整合中大、暨大、华工、广外、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亚洲大学等多家院校的MBA校友圈子,目前已经形成里包括行业圈、兴趣圈、籍贯圈以及其他类型圈子在内的72个圈子。微圈把MBA本身就自带有的圈子属性更具体化的表现出来。
这些小众的精英社群的价值在于,帮助群成员把碎片收拾起来,把人圈住,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碎片收拾起来,它可能不会很大,但是足够养活运营者了。社群建立本身,就需要有号召力,MBA的社群更需要号召力,微圈就是在每一个领域里找一个圈主去管理这个圈子。
现在垂直用户越来越清晰,每个领域都会出现它的意见领袖,利用好领域中的意见领袖的号召力,就能更方便快捷地形成该领域上的社群。利用精英中的精英来建立社群,把社群"中心化"后,社群的维护和巩固则需要"去中心化"。
社群运营需要去中心化,只有群主或者几个明星成员在发声是不行的,而是需要每个人都参与发声,彼此互动,交叉感染才能建立社群氛围。管理精英社群并不容易,需要让每个人都觉得这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和资源银行,每个人都乐于为自己贴上这个标签,以成为这个社群成员感到自豪,这样的社群才是这些精英人群会真正留意到的社群。
像南极圈、南友圈等离职社群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成功,这群人都挺乐于给自己贴上自己是南极圈或者自己是南友圈的标签,除了因为这可以表明社群成员之前所在公司有影响力,以此来证明个人能力外,更重要的是社群成员可以借助这个标签背后代表的资源来获取到更多的资源。
目前来说,这些精英人群的社群的盈利模式并不是都非常明确,但都离不开这样的一个模式:打造一个垂直细分,充分自主的社群,通过积极活动在各种场合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最后再顺势而为推出产品和服务,满足这类人群的需求,形成商业闭环,让社群经济真正落地。(完)
版权声明:作者Kay,闹客邦专栏作者(微信:sakura_standup)。本文版权归闹客邦所有,如需转载,请关注闹客邦(微信号:nockclub)申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