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复习:第五单元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第五单元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第五单元 国共的十年对峙

(2007-11-25 12:41:30)

标签:

我记录

我的校园

高三历史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中国史复习

高三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

高三复习

分类:

历史教学

【基本内容总括】 本部分内容讲述了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之后到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的历史。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国共政权的对峙。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内战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控制下的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暴动,召开了八七会议,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进攻革命根据地,中共受“左倾”错误危害,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成为了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终于取得了胜利。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严重,中共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高三学法指导】 用三条基本线索来把握本章内容:一是国民党新军阀取代北洋旧军阀的统治,在形式上统一全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自己的统治;二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从参加革命到独立领导革命,从右倾转向“左”倾,进而纠“左”,从幼稚走上成熟,革命中心从城市转入农村。革命区域从南方转到北方,从走俄国的革命道路到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三是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国共两党由武装对峙逐步走向合作,中国革命由内战逐步转为对外民族战争。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国内的阶级矛盾和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交错发展,相互作用,最终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它使国共两党十年对峙局面结束,中国革命转入抗日战争时期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1.国内十年对峙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及其表现

概括地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间的民族矛盾,其变化趋势是由国共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为主逐渐转为中日民族矛盾为主。“九一八”事变前,主要是阶级矛盾占主导地位,并且有不同以往的新内容。“九一八”以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具体来说,大体有六对矛盾:(1)以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与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其主要表现为国共的十年对峙。(2)新军阀与旧军阀之间的矛盾。这里的旧军阀主要指北洋军阀的奉系张作霖部,新军阀主要指蒋介石等控制下的军队;主要表现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二次北伐。(3)新军阀内部的矛盾,主要指国民党内部的矛盾纷争:派别之争,如宁汉之争;中央与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如蒋桂战争等新军阀的混战;(4)爱国将领与妥协派之间的矛盾,如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和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抗日斗争及失败等。(5)共产党党内的路线斗争。如“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结束王明“左”倾错误的统治。(6)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如“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

2.“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928年10月,毛泽东在论述了红军与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理由时指出:“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党的领导之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结合在一起。这是后来以农村包围城市,进而夺取城市思想的最初表述。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3.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

①侵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中国东北是日本重要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地,农业、重工业原料供应地,“东方会议”确立了先占领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政策。

②内部原因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③外部条件是,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

4.蒋介石集团实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原因和实质

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1)强调中国落后,日本先进,“畏敌如虎”;(2)幻想通过公开的活动,依靠国际联盟主持公道,阻止和制裁日本的侵略活动;(3)企图通过秘密谈判,牺牲东北以保全其他十八行省,维护四大家族的私利;(4)出于反动的阶级本性,把中国共产党看成主要敌人,惧怕抵抗会造成全国的抗日运动,从而便利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原因:“九一八”事变后,中日间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全国人民怒斥不抵抗政策,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面对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蒋介石于1932年6月抛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以“必先安内”为掩护,加紧“围剿”红军和根据地。“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实质上是不抵抗政策的继续。不抵抗政策是以对日妥协作为反共的代价,其结果必然有利于日本加紧侵华,导致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不断高涨。

5.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及其原因

(1)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①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及时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③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2)迅速成熟的原因:①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②中共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③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因素和重要标志

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主要是因为国内外主张和平解决的力量占了明显优势。(1)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希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实现团结抗日。(2)国民政府中占优势地位的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国民党内许多爱国者和地方实力派也主张和平解决。(3)英美苏三个世界大国都希望利用中国力量牵制日本以维护自己的利益,都不愿意中国陷于内战,故此赞成和支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破产,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它还标志着国内革命战争开始转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例题分析】

(2000·天津)试从福建事变和西安事变发生的时代背景。(3分)领导者身份、主张及策略,(8分)结果和影响(4分)等方面分析两者的异同。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步步加深的过程,也是中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不断高涨的过程。而后一过程的一条重要线索,便表现为国民党内部的爱国力量纷纷采取实际行动,或直接抗击日军,或推动国民政府抗战,淞沪抗战、长城抗战、福建事变和西安事变构成了这条线索上的几个重要环节。上述这几个事件,彼此之间既存在着共同点,也存在着差异点。本题在这些事件中选取了福建事变和西安事变,要求考生比较其异同,立意在于考查考生对“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高涨这一重要历史问题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福建事变和西安事变大概过程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试题要求考生对于福建事变和西安事变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者身份、主张及策略、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对两者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在这里,关于时代背景的比较是答题的关键。福建事变和西安事变都是在日本加紧侵华、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发生的,由此出发思考引申其他答案。答案要点列出了福建事变和西安事变在时代背景、领导者身份和策略等三个方面的相同点,在主张(方式)和结果等两个方面的不同点,对此大多数考生都能够程度不同地作出回答。

高中历史教材在叙述1933年十九路军爱国将领蔡廷锴等人在福建抗日反蒋时,没有使用“福建事变”这一概念,一些考生因此不知道福建事变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影响了答题。这种情况的出现提示考生,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不同表述。

另外大家在复习时要避免“涉及国民党的史实”不重要这一误区,相反,在目前有意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形势下,要关注国民党中的进步人士和推动历史发展的贡献。

参考答案:

(1)都是在日本加紧侵华,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发生的。

(2)领导者都是国民党内的爱国将领。

(3)两者均采取了同共产党合作的策略。

(4)福建事变主张“反蒋抗日”,建立了反蒋政权;西安事变主张“逼蒋抗日”,实行“兵谏”。

(5)福建事变被蒋介石勾结日军镇压,十九路军瓦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1931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中国政治形势的中心任务是与反革命的决死斗争。两个政权的尖锐对立,是目前中国政治生活的核心。推翻国民政府是胜利地进行民族革命战争的先决条件。”这表明(

A.当时中国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的对峙

B.决议正确提示了阶级斗争和民族革命的关系

C.决议提出的“中心任务”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D.此时中日民族矛盾尚未激化,处于缓和状态

2.“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多次发动了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在城市拥有强大革命力量

B.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受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

D.还未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主力

3.下列对九一八事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日本既定国策的体现

B.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打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均势”

D.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

4.一二九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

A.打击了国民党卖国政策

B.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阴谋

C.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救国主张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

请回答:

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其依据是什么?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一、1.A 2.B 3.B 4.D

二、答案要点:

城市领导农村的革命道路;

依据是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各地同时尖锐化;

不正确;

理由: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失衡的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各地区的社会矛盾内容不一,激化程度也不同;国内外反动派实力巨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基于这些客观事实,中国革命欲求胜利,必须走工农联盟的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此材料一的观点是错误的。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心中的顽石

后一篇:成功与否

相关推荐

王者荣耀官方直播间
BSt365提现

王者荣耀官方直播间

📅 09-21 👁️ 5315
拍卖行玩法来了,商会检索系统优化
BSt365提现

拍卖行玩法来了,商会检索系统优化

📅 08-17 👁️ 9681
武汉能否承办国足18强赛?官方回应:竞争激烈,会积极申请
365bet体育在线怎么样

武汉能否承办国足18强赛?官方回应:竞争激烈,会积极申请

📅 09-16 👁️ 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