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地区历史上曾为海洋,形成陆地较晚,大约仅两千多年的历史。浦东,因处黄浦江以东而得名。浦东之名最早见于经济组织地名,南宋乾道、淳熙年间(1166-1174年),华亭县设下沙,青村,袁浦,浦东,横浦五个盐场。[4]
古代
编辑
南北朝时,浦东地区曾隶属于信义郡昆山县。自唐朝天宝年间设立华亭县后,是为华亭和昆山县东境的海滨之地。南宋时期立嘉定县后,浦东分属华亭(縣治位於现上海松江区)、嘉定(现上海嘉定区)二县。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华亭县东北部分立上海县,分属上海、嘉定二县。明朝弘治年間,浦東已出現三林、八團、清浦三個鎮和北蔡、東溝、高行三個市[5]。清雍正三年(1725年),上海县东南部长人乡分离,设立南汇县,县治设在原南汇嘴所城,即惠南镇。嘉定县东境地区分离,设立宝山县,此时浦东地界分属上海、南汇和宝山三县管辖。嘉庆十五年(1810年)由上海、南汇两县析设川沙抚民厅。[6][7]
近现代
编辑
1936年的浦东形势图,红色线为供电线路。当时浦东有许多乡镇还没有电力
中华民国成立时,改厅为川沙县,和南汇县一起属于江苏省。民国16年(1927年)成立上海特别市后,南起杨思、北至高桥的沿黄浦江地区划归上海特别市。[7]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中国在淞沪会战中失利,长三角地区被日本占领。战争期间,浦东地区多次遭受日军轰炸和袭击,许多设施被摧毁,一些居民被迫流往他处。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浦东被汪精卫政权和日本所控制,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也在此地区活动,并控制了一些乡镇。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上海及周边地区。在那时,所谓“浦东”并非地图上的名词,而是泛指以川沙县为主、同时包含南汇县、以及奉贤县东部和其他区县在黄浦江东岸的地区。1950年,南汇县北部地区有29个乡被划入川沙县,此时的浦东地界为上海的三个区杨思、洋泾、高桥和江苏省上海县、川沙县、南汇县所管。1952年,从杨思、洋泾区划出沿江一带设东昌区。1956年杨思、洋泾、高桥3区合并成东郊区。1958年东郊、东昌2区合并成立浦东县;同年,上海市扩大,南汇县和川沙县均被划归上海市。这时的“浦东地界”是属于上海市的浦东、川沙、上海、南汇四个县。1961年,浦东县撤销建制,其农村地区划归川沙县,并将沿黄浦江边的高庙地区划归杨浦区。1984年,再将沿黄浦江的塘桥、陆家嘴、洋泾一带划归黄浦区,把周家渡至杨思等沿江地区划归南市区。此时,浦东除沿江地区由上海市的南市、黄浦、杨浦等三区管辖外,其他地区仍隶属川沙县、上海县(于1992年与闵行区合并)、南汇县。[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至1990年之前,浦东在全国就已经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并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和1980年代两次快速发展,形成了船舶修造、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机电、仪表、纺织等支柱产业[8]。到1980年代,现今浦东主要的组成区域之一川沙县逐步形成了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相适应、既依托城市、又为城市服务的城郊型经济新格局,并开始由内向型的产品经济向外向型的商品经济转变,其中财政收入排名上海市郊县第一位,中国大陆县级市第二位,人均存款418.33元,居上海市郊十县之首,人民生活水平亦早在1990年代之前获得了现代化。[9]
然而,当时的浦东地区与上海开埠后得益于租界迅速发展的“浦西”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由于黄浦江将两岸交通阻隔,浦东长期只能依靠摆渡船与浦西往来,交通十分不便。在1990年,浦东经济占上海的比重仅为8%。部分上海人对浦东有隔阂感。在當時流传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10][11]
原来浦东沿黄浦江一带比较繁华,渡口和街区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主要以当地大户人家命名。浦东新区自1992年成立后的发展,使老浦东的历史街区名字很快的消失或改为街道。
其昌栈(今:东方路(原名文登路)1号)
浦东公园(今: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汽车五场(今:近东方医院、上海证券交易所)
原浦东工人文化宫(今:陆家嘴绿地)
烂泥渡(路)(今:汤臣一品附近)
庄家桥(今: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东昌路站附近)
王家宅(今:浦电路浦东南路)
老白渡(今:潍坊路浦东南路)
张家浜
杨家渡(今:张杨路浦东南路)
塘桥
南码头
周家渡
白莲泾
开发开放
编辑
主条目:浦东开发开放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浦东开发开放的象征 位于浦东中心地段的世界第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
浦东开发开放后浦东新区面貌发生大变化,图为2017年的陆家嘴天际线
大约从1920年代开始,上海成为了亚洲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12] ,是中国大陆地区最重要的工商业、金融、文化、娱乐、航运、贸易、经济、舆论中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上海对于中国各地的建设进行了空前的人力物力支援,先后有超过百万青年大小三线支援全国,给全国提供的技术、外迁的资源、学校、医院、工厂、企业不计其数[13] [14]。此外,上海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上缴了大量的税收。1953年~1979年上海对于中央的财政净流出达到了1811.73亿元,在全国个省级别地区遥遥领先。第二名辽宁省,净流出则是750亿,第三名天津为400亿。1981~1991年,上海对于中央财政净流出依旧遥遥领先,达到了821.64亿元。同年,第二名辽宁、第三名江苏、第四名浙江对于国家的财政净流入分别为285.7亿,231.31亿和209.83亿元。同时期,包括广东在内的19个省份的财政是从中央净流入状态[15]。在上海对全国透支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过程中,逐渐老化。
1980年10月1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发布了《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 一文,文中指出了上海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连续30多年来的巨大贡献,比如:上海出口总产值占全国四分之一强,其中本市产品占60%,创汇之多,居全国第一位;上海财政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六分之一,上缴国家税利占中央财政支出三分之一,上缴之多,居全国第一位;然而在上海发力支援全国的过程中,上海本身的发展出现了巨大问题。城市在逐渐老化,而因为财政几乎全部上缴中央(近几年来,几乎是一年上交一个上海),城市基础建设长期欠账,上海已经陷入了重大危机。一文激起千层浪,由此,上海改革,上海开放的呼声开始响起[16]。
1984年9月,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就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制订了《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首次提出开发浦东问题。1985年,上海市政府制订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把“浦东开发”列入其中。1987年8月,上海市规划局编制完成《浦东新区规划纲要》初步方案[17]。
而在当时,上海正面临着经济的困境。上海长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至改革开放前,工业总产值一直占全国三成左右[18]。但是1980年代起,上海作为中国大陆经济中心的地位不断受到南方新兴经济特区挑战,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份额从1978年的7.48%降为1990年的4.19%。而在1989年六四事件后,国际社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否能够继续改革开放表达质疑。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表示:“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19][20]1991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又发言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为浦东开发开放表示支持。[17]
1990年4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1990年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和浦东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在浦东大道141号挂牌。[21]1990年5月4日,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上报《关于开发浦东、开放浦东的请示》,并于6月2日获批。邓小平也非常支持浦东开发。1991年年初他在上海过春节时,曾谈到浦东开发问题,他说:“上海人聪明、素质好,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都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16]同年,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提出“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16字方针。[17]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国函〔1992〕145号)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撤销原川沙县。浦东新区的行政区域包括原川沙县、上海县的三林乡、黄浦区的黄浦江以东部分(陆家嘴路街道、崂山西路街道、张家浜街道、潍坊新村街道、罗山新村街道、梅园新村街道、洋泾镇[22]),南市区的黄浦江以东部分(周家渡街道、塘桥街道、南码头街道、上钢新村街道及杨思镇)[23],以及杨浦区的黄浦江以南部分(歇浦路街道[24])。[25]1993年1月1日,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和上海市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在浦东大道141号2号楼正式挂牌成立,同時浦东开发办公室撤銷。[26][21]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是上海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基本职能是统一管理浦东开发开放工作,履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职能,贯彻执行国家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有关浦东新区建设方针、政策。[27]
中国大陸政府在浦东开发开放初期给予了浦东新区许多优惠政策,使其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例如:允许外资在浦东新区投资第三产业,发展金融、零售业(在当时的中国其它地区,政策禁止外资从事金融和零售贸易)、允许外商设立外资银行、允许外资机构从事仓储贸易、鼓励外商签订土地合同、优化对财政收入的利用等。同时,为了鼓励企业在浦东新区投资落户,政府还颁布了减免税赋的措施。[28]在随后的几年内,政府又追加了在行政审批、股票债券、进出口审计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使得浦东新区享有的部分优惠政策甚至超过深圳。[28]
浦东新区的各项工程建设也大张旗鼓地进行:1991年11月19日,连接浦东和浦西的南浦大桥建成,并于12月1日正式通车,是上海第一座双塔双索斜拉桥,结束了浦东不通桥的历史;1992年3月9日,外高桥保税区投入营运;1993年10月30日,外高桥港正式开港;1995年5月1日,468米高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正式开播;1995年9月25日,张江高科技园区第一个投产的项目开始运行;1999年8月28日,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420米高的金茂大厦开业迎客;1999年9月16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竣工通航。[29]
2000年6月21日,中共浦东新区委员会及常委会成立,中共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不再行使职能。2000年8月6日,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不再行使职能。[21]这意味着浦东新区的发展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陆家嘴到川沙,高楼拔地而起,旧城改造也如火如荼地进行。2005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会议批准浦东新区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得浦东新区的身份不仅只是经济层面的特区,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深层改革的一个试点先锋。[30]2009年4月2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南汇区,将南汇区行政区域整体并入浦东新区,为浦东新区再次增添了大量可供开发的土地。[31]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场区设在浦东,更推动了周边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而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浦东新区的经济和文化地位都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并担当起了推动上海经济、文化转型的重任。[32]
另一方面从2007年至2012年,国家的政策中心放到了天津。上海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经济成长从两位数一直跌至全国倒数第一,且许多发展优势也趋于减弱[33],与此同时浦东的改革发展也受到不利影响,经济虽仍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较以前有所放慢,多项经济指标也被另一个国家级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超过[34]。然而,浦东新区仍有一些经济指标优于滨海新区,尤其是第三产业结构和高端服务业。[35]2013年7月,中国国务院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浦东经济将再次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36][37]。
2021年6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拟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38]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