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四十讲》第十七讲

《弟子规四十讲》第十七讲

【课程提纲】

1.历史上有哪些“财物轻、怨何生”的例子?如何引导孩子学习?

历史上“财物轻,怨何生”的例子有:

①郑濂碎梨

②孔融分梨

③士选让产

老师和家长要抓住机会教育,例如吃西瓜的事例。老师引导孩子们使孩子们了解,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他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不然欲令智迷,孩子受欲望驱使,只想着去抢最大的,顾及不上会造成哪些后果。家长跟老师只要肯教孩子,孩子就很容易受教。

2.如何做到“言语忍、怨自泯”?

人跟人相处冲突最多的情况就在言语,言语起了冲突,脾气就上来了。“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障碍了自己的心量,就阻碍了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关系。 “君子九思”中有“忿思难”。提醒我们愤怒不可发,需谨慎!因为愤怒一发,很难回归到原来的样子。俗话说“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人生这么短暂,为什么不好好相处呢?我们看到这样的结果,慢慢就要找到方法对治我们的愤怒,而这个对治的功夫要练到什么程度?要能忍,“忍”是个会意字,上面一把“刀”,下面一个“心”,意思就是人家拿着一把刀捅在你的心头,你还要纹丝不动;不管别人怎么骂,你就是不回嘴。你能忍到这种功夫,必然能够让身旁的人佩服,所以“忍 ”是一门大学问。忍要能够忍得明明白白,忍得为大局着想。而当你处处能忍让,也会唤醒对方的惭愧之心。

3.当我们处于愤怒时要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怒的处理很重要,当人的怒气不消除会障碍你整个身心状态。“怒”是个会意字,上面一个“奴”,下面一个“心”,说明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就是当奴隶了,被坏习性牵着鼻子走,要他去东他不敢去西。所谓“利刃割体痕易和,恶语伤人恨难”,到时候你再怎么说“对不起”,也不见得能回到原来的那种关系了。所以我们明白了就要更谨慎,下次要发脾气的时候要马上想到“言语忍,忿自泯”,这一句经文要像一道光射到你的脑袋里来,不能做到的话,早晚念一遍《弟子规》,保证有效果。人生要有志气,要当自己人生的主人,不要让坏习性主宰我们的命运。你提起这样的志气来对治他,就能从“怒”转“恕”。

4.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教导孩子随时有恭敬的心?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当孩子知道要尊重长辈,他这一份恭敬心就会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比如吃东西,当孩子夹菜先给长辈吃,他的德行就在夹菜中提升了。再比如,坐也好走也好,晚辈都应该后坐后行。当一个孩子处处很有进退之礼,事交给他办,你会很放心,从小这样训练孩子,会为孩子的未来铺很好的路。

5.第一口菜要给谁夹?

吃东西,第一口菜要先夹给长辈,当孩子夹菜先给长辈吃,她的德行就在夹菜中提升了。

6.如何理解教儿教女先教己?

真正要让家庭教育有很好的进展,还是须从家长开始提升,“教儿教女先教己”,这很重要,因为上行才能下效。

7.学礼的孩子会呆吗?

学礼的孩子知道处处尊重别人,替人着想,脑筋灵活。

【引用经句】

1.苟不教,性乃迁。《三字经》

2.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增广昔时贤文》

3.君子乐得作君子 小人冤枉作小人 。

(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何苦为小人) ----《历史通俗演义》

4.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 。

5.忿思难 。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6.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 。

(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7.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论衡·状留》汉·王充

8.上行下效 。

(上为之,下效之。)

----《白虎通》 汉·班固

(既忠既孝,上行下效;靡刚靡柔,惟王之教。)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唐·司空图

【故事】

①郑濂碎梨

②孔融分梨

③士选让产

④铁钉的故事

⑤姐姐打电话给妹妹的故事

⑥蔡老师引导偷钱学生

【心得体会】

文中提到“言语忍,忿自泯”,人跟人相处冲突最多的情况,就在言语上,言语起了冲突,脾气就上来了。每次看木柱上钉钉子这个案例,心里就触目惊心,我也是常常对身边人发脾气 ,发完一次脾气,就很后悔,有时发完脾气之后,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自己经常发脾气,把父母气的不得了,伤害的都是最亲的人,把自己的身体也伤害了,学习了传统文化,一点一点的克制自己的脾气,学会了换位思考,家人们也都能接受了,自己的身体也好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