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埇桥马戏),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传统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埇桥马戏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成形于20世纪20、30年代,恢复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壮大于改革开放时期,经历了一个由马背上的武艺、马背上的杂耍到动物的展演、动物的驯化再到马戏表演、马戏艺术的发展过程。埇桥马戏集杂技和动物表演于一体,人与动物同台演出,把赖以生存的技艺演绎得丰富多彩,共同创造出生命的乐园。马戏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马戏艺人将地方戏曲曲艺、民间艺术、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及优秀的外来文化等因素巧妙融入马戏艺术之中,使马戏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历史渊源
01
埇桥马戏,从时间上来说,始于明清,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艺术品种流变上分析,脱胎于明清时期的民间杂技;从地理上来讲,发祥于宿州埇桥区的蒿沟、桃沟、柳沟一带农村。
至清朝中叶,由于生活的相对稳定,在埇桥的北部,开始盛行由多人参加的杂技表演;到了清朝末年,在埇桥区蒿沟乡的骑路尹、尹窝子等村,形成了一个民间文化中心。人们玩洋片、演皮影、说大鼓、玩把戏,热闹非凡。这期间,埇桥区北部蒿沟乡一带的民间艺人,开始展出一些北方民众少见的动物穿山甲、梅花鹿,并且驯养猴子和狗等小动物表演简单动作,以取悦观众,这就是埇桥马戏的雏形——展览动物与简单驯养。从此开始,智慧的埇桥民间艺人开始进一步摸索其他凶猛动物的驯化、演出。
✓
埇桥马戏
力量之美
20世纪20、30年代,埇桥马戏、杂技规模初具,技艺渐渐成熟,出现了尹青玉的耍猴表演、吴清云的老虎表演、尹清云(尹大萝卜)的杂技表演、顾传标(顾小耳朵)的马术表演等品牌,埇桥区蒿沟、桃沟、柳沟一代出现了多家名噪一时的民间草台班社。
1978年,国家“双百”文艺方针的落实和农村体制改革的成功,使得宿州埇桥的民间艺人,迎来了马戏艺术发展的春天——这些民间马戏艺人,由农村进入城市,活跃在全国各地,先后演出于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沈阳、哈尔滨、杭州、厦门、海南岛等中大城市,接待过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外宾,并还经常深入工矿、农村、营房演出,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好评。
杂技特色
02
一代代埇桥马戏艺人在年复一年的摸索,切磋和实践中,丰富了马戏的表演内容,也使得驯兽技巧愈加高超。这种来源于乡野民间、饱含着酸苦甜辣人生经验的表演艺术,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成熟的地域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惊。埇桥区的马戏艺术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和视觉冲击力。尹清云的上刀山、顾传标马术上的八步赶嘱、美人抖雪、明星马戏团的狮虎大坐等,都具有很强的刺激性。
2.险。由于许多动物本身就很凶,所以马戏演出的“险”,不仅有难度上的险,更有生命安全方面的险,由此进一步增强了马戏艺术观赏的刺激性。狮虎过桥踏人、巨蟒盘身、虎口探喉等,都是埇桥马戏中的拿手绝活。
3.新。埇桥马戏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没有创新,埇桥马戏就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与狼共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埇桥马戏的创新。驯狼是许多马戏团的禁区,埇桥马戏团不仅走进了这个禁区,而且不断上演新的《与狼共舞》。狮虎大坐、狮虎过桥踏人、狮虎高空钻火圈、狗熊倒立走钢丝等,都是埇桥马戏艺术家们不断奉献的成果。
《与狼共舞》截图
4.美。这是对埇桥马戏整体水平的评价。舞蹈《金蛇狂舞》就是八位姑娘和八条巨蟒的舞蹈。编者根据蛇的习性,将人的舞蹈与蛇的游走巧妙地融为一体,让原本恐惧的表演变成一种美的享受。埔桥马戏的艺术,透露出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感。
5.喜。埇桥马戏滑稽场面非常多。有人的滑稽,包括滑稽杂技、滑稽魔术、滑稽歌舞和滑稽主持。动物的憨态、乖巧及各种形式的技能,也汇聚成各种类型的“喜”。
6.好。主要表现在驯兽技能上和演员的个人素养上。由于埇桥区驯兽技能大多自学而成,而且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因此新的马戏节目总是层出不穷。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各种马戏艺术表演形式的同时,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不断创新。
7.多。马戏团拥有的动物种类繁多,狮、虎、熊、象、猴、驴、马、狗、羊、蛇、狼、鸟等,总数达数万只。因此,无论是马戏团、马戏演员、动物种类,还是动物数量,都位居中国国内前列。
传承保护
03
1
传承状况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如今拥有各类马戏团245家,从业人员一万多人,年演出纯收入两亿多元,其马戏演出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马戏虽然红火,现代生活方式对它的冲击却不可小视,培养更多的优秀传承人、更好地适应现代文化生态环境,是它亟需解决的问题。
2
传承人物
李正丙,男,1956年出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马戏(埇桥马戏),申报地区为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
3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宿州市埇桥区马戏协会获得“马戏(埇桥马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参考文献
[1]马戏(埇桥马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0.11
[2]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2020.12
[3]陈曙光.浅说埇桥马戏艺术的形成与发展[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 (5):127.
[4]江小角主编,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1,第171-173页
[5]马洁.马戏之乡 激情埇桥 魅力宿州——记“宿州·埇桥第二届国际马戏艺术节”[J].杂技与魔术,2010(06):23-24+26.
总编:岳栋浩(岳山)
编辑:王一安 宁珊
审核:陈雨倩 崇雨婕
发布:项泽鑫
本文内容部分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感谢!